核心觀點:
? “贏者通吃”是一件很難的事情。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格局,預計將回到燃油車時期,不同的價格段分別對應不同的產品。
?當下車企打的更像是“陣地戰”,放眼整場“戰役”,自主品牌未來會出現一部分車企更關注國內市場,一部分更加關注國外市場。
?過于激進的市場競爭會使車企戰斗力出現明顯下滑,不利于中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。
?中國企業應該把競爭格局放大,不應僅僅聚焦國內市場本土品牌之間的競爭,每個參與者都應該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中國汽車市場的利潤,同時站在與全球競爭對手博弈的視角,制定策略。
?當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一定水平時,干預消費者選擇的政策也可以逐漸放開。
?政策未來需要從全球視角,給汽車企業更多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戰略判斷的空間,否則可能會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上失去競爭力。
Q1:近日的重慶論壇火藥味十足,朱華榮、曾慶洪、王傳福、李書福觀點各不相同,為什么企業領袖對“卷”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看法?背后的原因和邏輯是什么?
鄭赟:我認為“內卷”要分成兩個層面來考慮。
首先, “內卷”可以被視作正?;氖袌龈偁?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企業一定會為自己的消費產品在不同配置的市場中展開競爭。另外,市場天然的吸引力還會刺激新的玩家,或者是傳統玩家的新品牌的不斷涌現。在這樣的基礎上,從2018年到2024年新能源車企的體量快速成長,便成了市場“內卷”如此激烈的原因。另一方面,汽車行業新玩家的入局為汽車市場帶來了新打法。通過相對比較低的利潤率和較高的配置,新玩家希望將產品滲透率做到兩三家企業獨大的產業規模。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每個消費者及其家庭對于汽車消費文化理念的不相同,這意味著汽車對應的是更大的市場和更廣的門類。這也是為什么單一車企的市場滲透率能夠做到5%,就已經相當成功了。
需要指出的是,在“卷“的過程中,各車企都需要對市場的生存壓力做出反應。因此,原本的行業規范就開始演變成現在利潤率的持續下壓,隨著更多的產品進入市場,不斷地給新能源企業帶來巨大的挑戰。
因此,不論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對“內卷”都給出了不同的理解:有人認為,“卷”是市場競爭之下的正常動作,對產業具有推動作用;有人則認為,“卷”是超出市場競爭的惡意行為,存在非純粹市場化之下比較激進的競爭手段。
Q2:在電動智能化時代,汽車業能否“贏者通吃”?
鄭赟:我認為“贏者通吃”是一件很難的事情。當下國內市場的購買方式是以擁有的模式為主,而發達市場則更多是以租賃公司租賃的方式。不管采用哪一種方式,作為大件商品的出現,都是具有一定周期性的。中國的更換周期相對較快的情況下,家庭則會希望有更多的選擇。租賃公司也是同樣的情況,在相對更短的周期下需要持續地更新。
因此,由于在汽車的產業中對車的訴求各有不同,汽車產業鏈條上面對應的技術創新的動力也會相對較強,實現一家獨大是不太現實的。相比之下,手機因為使用方式和使用訴求上相對比較統一,則更容易做到一家獨大。
我認為,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格局,預計將回到燃油車時期,不同的價格段分別對應不同的產品。
Q3:回顧中國自主品牌的發展,似乎形成了一個規律或者現象——“各領風騷三五年”,比亞迪會否打破這個規律?
鄭赟:從過往的現象來看,當下車企打的更像是“陣地戰”,放眼整場“戰役”,我認為自主品牌未來會出現一部分車企更關注國內市場,一部分更加關注國外市場。此外,部分會像國際車企一樣成為頭部企業,具有穩定的國內市場份額的同時,在國際市場中保持一定的市場占有率。
Q4:“卷”下去對行業,對產業、對消費者究竟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?行業“內卷”需要把握怎樣一個度?
鄭赟:過于激進的市場競爭會使車企戰斗力出現明顯下滑,不利于中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。對于消費者來說,在汽車產品的功能和選擇上也會存在限制。此外,汽車行業對中國經濟也會存在深遠影響。
中國企業應該把競爭格局放大,不應僅僅聚焦國內市場本土品牌之間的競爭,每個參與者都應該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中國汽車市場的利潤,同時站在與全球競爭對手博弈的視角,制定策略。
中國汽車市場需要有序的競爭,激進的行為或者目標、短期促銷產品,長期會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。
Q5:曾慶洪高呼,當新能源汽車市占率達到50%的時候,應該考慮油車和電車獲得公平的對待,您贊成“油電同權”嗎?為什么?
鄭赟:這是整個市場的呼喚。新能源汽車從不存在到現在擁有高滲透率,通過不同的政策很好地完成了對于市場、企業和消費者的教育和引導。當下來看,行業的發展政策需要因地制宜,權衡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發展格局,給行業一個明確的發展時間線。
新能源汽車需要正式進入汽車的市場化競爭,不應繼續在購置稅、路權等政策優勢下成長。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已經有了基礎認識后,與之相關的政策熱度也可以開始慢慢降溫。
Q6: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的汽車以舊換新的補貼中提到,新能源乘用車10000元補貼,燃油車上升到了7000元,階段性實現“油電同權”,燃油車價格補貼的回歸釋放了什么信號?
鄭赟:我認為向新能源汽車政策的傾斜,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效果。因此,另一個角度來講,當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一定水平時,干預消費者選擇的政策也可以逐漸放開。
這不僅是一個行業的問題,也應該從中國經濟和全球化競爭視角來看。中國本土的新能源滲透率是相當高的,但反觀其他國家,燃油車仍是主力軍。政策未來需要從全球視角,給汽車企業更多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戰略判斷的空間,否則可能會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上失去競爭力。
Q7:您認為什么才是有利于汽車行業發展的長期主義?
鄭赟:首先,我認為當下政策的靈活性需要更加主動地牽引。其次,不論是當下正在參與競爭、還是未來即將入局的企業,都需要有放眼全球的發展視野。第三,從整個價值鏈層面來看,中國新能源供應鏈在全球布局還是有困難的,所以行業對于困難要有預判。新能源價值鏈上的零部件企業也需要這樣的全球視角,做好短、中、長期的準備工作。最后,從消費者一端來講,車企在需求方面更加注重自身品牌的強化。